在第17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8个全国海洋宣传日期间,南海生态中心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吸引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共同提升海洋生态保护意识。
走进核电:揭秘冷源“黑名单”,提升安全认知
6月8日至9日,中心联合阳江核电、台山核电开展核电冷源取水口致灾生物科普宣传活动。
由中心技术人员组成的科普小组分别在两家核电厂厂区布置了海报及标本科普展区,通过海报讲解和标本展示,揭秘核电冷源取水口致灾生物“黑名单”,吸引了众多核电职工及家属热情参与。海报展览区主要展示了毛虾、水母、磷虾、海樽、笔帽螺等多种常见的核电冷源取水口致灾生物,科普人员在现场为大家讲解各类致灾生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致灾原理以及对核电冷源取水口可能造成的危害,使核电职工及家属对这些“闻之色变”的生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标本展示区,参观者能近距离直观地了解这些致灾生物的活体标本和固定标本的形态特征。


活动深化了中心与核电企业的合作交流,让核电职工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了各类冷源致灾生物,强化了保护海洋生态、维护核安全的意识。
亲子体验:沉浸海洋世界,共筑生态理念
6月8日,中心联合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中心举办海洋日亲子科普活动,30组家庭参与其中。活动通过“参观+体验+实践”的模式展现海洋生态的魅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家庭。
在珊瑚礁知识讲座环节,中心麦祺工程师讲解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奥秘,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珊瑚礁的形状大小、类型、形成过程以及珊瑚礁的生态功能、面临的威胁以及应该如何保护珊瑚礁。孩子们认真聆听、积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在珊瑚礁培养基地,孩子们近距离观察珊瑚在人工环境下的生长状态,听科普人员讲解各种有趣的珊瑚培养知识。在实验室,科普人员通过显微镜演示揭秘海洋生态研究过程,引导亲子思考人类活动与海洋生态之间的关联。南海生物标本馆内,结合珍稀海洋生物标本与图文展板,科普人员向大家介绍南海海洋生物多样性。




科普进校园:点燃探索热情,播撒科学种子
▍海洋科技节游园活动:寓教于乐,收获满满


6月6日,中心联合新港中路小学举办“海洋科技节游园活动”。现场设置了海洋科普展区,展示形态各异的珊瑚样本,科普人员详细讲解珊瑚种类、习性以及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趣味问答环节围绕珊瑚共生关系、珊瑚白化现象等展开,学生们踊跃参与,在互动中深化了对珊瑚礁和海洋保护的理解。“原来珊瑚是动物而不是植物。”“我学会了怎么保护珊瑚礁,以后要做海洋小卫士。”活动吸引超500名师生参与,反响热烈。

活动中,中心倪志鑫博士带来《南极科学考察》科普讲座。他为300多名学生介绍了南极概况和丰富资源,回顾了从早期探险到我国科考的发展历程及国际科考站的分布。同时通过展示科考工作与生活照片,分享亲身经历,极大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与热情。
▍国旗下开讲:走进奇幻珊瑚礁

中心联合知信小学于5月30日及6月9日开展了两场珊瑚礁科普进校园活动。中心麦祺工程师给师生带来“国旗下的海洋科普讲座——走进珊瑚礁生态系统”。她用生动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我国珊瑚礁面积、珊瑚礁里的海洋生物、珊瑚类型,以及珊瑚礁对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海岸线的重要作用及其面临的生存危机,呼吁大家从自身做起保护海洋。吕向立高工为大家带来《聊聊珊瑚礁里的那些鱼》主题科普讲座。讲座从珊瑚礁形成与生态意义讲起,深入剖析珊瑚与其他生物的共生关系,展示珊瑚礁鱼类的结构特点、行为模式,并科普有毒鱼类的辨识与防范知识,拓宽了学生们的海洋视野。

本次世界海洋日系列活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吸引了众多师生、亲子家庭及核电职工参与。活动不仅丰富了公众的海洋知识储备,点燃了探索海洋的热情,更有效增强了大家保护海洋生态系统、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和责任感。南海生态中心将持续深化与学校、社区、企业的合作,创新科普形式,为守护蓝色家园贡献更多力量。
撰稿:田春平 余威 田丰歌
图片:南海生态中心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1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