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夏天出海的时候,船停靠在岸边锚地抛锚的时候,常常能看见头顶四个半环,看起来很像四叶草的透明水母在船边慢悠悠的漂浮着,这些水母看起来很眼熟,好似水族馆里水母展区随着灯光颜色变化而穿上漂亮色泽的超级明星,嗯,水族馆里的那个超级明星也头顶四叶草。
这个头顶四叶草的小精灵就是——
海月水母
海月水母,似海上皎月的水母,英文名也叫做moonjellyfish,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海月水母属(Aurelia),餐桌上的海蜇和海月水母是亲戚,同属钵水母纲。
海月水母伞径一般为25~40cm,在6~31℃的海水中都能生存,最喜欢水温在9~19℃之间且海流稳定的温带海域。海月水母尤其喜欢夏天,每到7、8月时,海水的温度变高,水中的溶解氧变低,当海水溶解氧低于2.0mg/L时,海月水母的数量就容易大量爆发,它对低氧环境耐受力很强,其他动物无法忍受低氧环境,所以这片海域便成了海月水母的天下。
靠“皮肤”呼吸
海月水母不像人类靠肺呼吸,不像鱼靠腮呼吸,甚至没有气管,唯有“皮肤”可用了。海月水母靠覆盖于身体的体表薄膜来进行气体交换,以完成呼吸作用。
图片来源网络
世界旅行者
海月水母是世界性的种类,分布遍布全球,北纬70°至南纬40°的浅海海域都有可能寻到海月水母的踪迹;海月水母喜欢人类活动频繁的海域,所以一般在河口和海港都能见到这个可爱的小家伙。我国近海常可采到,特别是渤海和黄海,数量更大,每年7、8月份,在大连及山东沿海海域都会见到大量的海月水母。
不挑食的捕食者
海月水母靠伸出载满刺细胞的触手和分泌黏液来完成捕食,它是个不挑食的捕食者,它的食物以浮游动物为主,如桡足类、枝角类、多毛类、轮虫、浮游软体动物、鱼卵和仔鱼等,有时也吃小的水螅水母和栉水母,甚至硅藻也能成为它的盘中餐。
海月水母和鱼,图片来源:marinebio.org
海里的变形金刚
海月水母可以根据周边环境食物的状况而变形,当周围食物充足时,海月水母就会急速生长,体形变大以便于增加体表面积从而提升捕食吸收能力;当周围食物匮乏时,它可以发生可逆性收缩,生殖腺萎缩,这样可以减少捕食吸收而使自己渡过饥饿的难关。当周围再次出现食物时,海月水母便调整生长,这时生殖腺也开始发育作用,水母的繁育便开始啦。
图片来源网络
海月水母的繁殖和生活史
海月水母头顶上的“四叶草”其实是它的生殖腺,当性成熟时,生殖腺就变成了粉红色。
海月水母的生活史包括营浮游生活的有性水母体和营底栖生活的无性水螅体两种形态。
海月水母是雌雄异体,与大部分钵水母体外受精不同的是,海月水母是体内受精,精子由雄性的“口”排出,游到雌体内并与卵子受精发育成受精卵,然后由雌体的“口”排出,在海水中发育成浮浪幼虫,浮浪幼虫下沉附着至海底海床上,变成了喇叭形水螅体,水螅体出芽分裂出新的水螅体,再通过横裂生殖发育成横裂体,犹如一堆重叠的碟子,每个碟子的边缘有8个成对的缘瓣,成为碟状体。
碟状体下面是外伞,上面是内伞,和成熟水母体正相反,碟状体离开亲体后,在海中上下翻转,就变成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水母体啦。
有趣的是,一群海月水母里雄性个体通常很多,但雌性可能仅仅一只,就像陆地上的蚁群蜂群一样。
海月水母生活史,图片来源:海洋浮游生物学
海月水母爆发的危害
成群的海月水母在海中漂浮,宛若那皎洁的仙女们在翩翩起舞,但仙女变多了就挤了。海月水母数量大量爆发时,会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甚至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稳定。
近年来,海月水母在世界各个地区出现了异常的高频度爆发现象,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也没幸免于难。
图片来源网络
海月水母捕食鱼卵和仔鱼,破坏渔网,严重影响了渔业生产活动,渔业资源也相应锐减。
海月水母还易在发电厂附近大量爆发,入侵发电厂,粘附于水循环系统的过滤网,从而导致发电机停机,发电厂发电受阻,2009年青岛发电厂的海月水母入侵事件也曾引起瞩目。
海月水母还常在烟台浴场和大连浴场出现,海月水母的口腕上有刺细胞,尽管其刺细胞的毒素并不像浴场杀手“僧帽水母”会威胁生命,但是皮肤过敏的人碰到了,却可能会引起皮疹等过敏症状。
2009年海月水母爆发危及青岛发电厂,图片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有研究认为沿岸海域富营养化的水域,给海月水母带来了充足的食物和喜好的低氧环境,沿岸的海岸工程缓和了海水的冲刷作用,给海月水母的带了良好的繁殖环境,诱发了其大量爆发,大量爆发的海月水母却会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
所以,开展海月水母爆发的危害评价工作,对海水水质、海洋生物资源及海洋捕捞量的影响有多大,从而积极研究出应对措施。目前国家已有相关研究课题正在进行中。
参考文献:
Arai M N. Pelagic coelenterates and eutrophication: A review. Hydrobiologia, 2001, 451: 69-87.
Hammer W M, Jenssen R M. Growth, degrowth, and irreversible cell differentiation in Aurelia aurita. Am. Zool. 14: 833-849.
Lucas C H. Reproduction and life history strategies of the common jellyfish, Aurelia aurita, in relation to its ambient environment. Hydrobiogia, 2001, 451: 229-246.
Mӧller H. Significance of coelenterates in relation to other plankton organisms. Bet. dt. wiss. komm. Meeresforsch, 1979, 27: 1-18.
Mӧller H. Population dynamics of Aurelia aurita medusa in Kiel Bight, Germany (FRG). Mar. Boil. 60: 123-128.
Shoji J, Masuda R, Yamashita Y, et al. Effect of low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s on behavior and predation rates on red sea bream Pagrus major larvae by the jellyfish Aurelia aurita and by juvenile Spanish mackerel Scomberomorus niphonius. Marine Biology, 2005, 147(4): 863-868.
付志璐, 董婧, 孙明, 等. 温度、盐度对黄海北部海月水母蝶状幼体生长的影响. 水产科学, 2011, 30(4): 221-224.
郑凤英, 陈四清, 倪佳. 海月水母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爆发.海洋科学进展, 2010, 88(1): 126-132.
郑重, 李少菁, 许振祖. 海洋浮游生物学.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4.
科普撰文:南海环境监测中心 王符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