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
南海探路者青年突击队
他们,是一支年轻的队伍
平均年龄不到35岁
他们,常年乘风破浪、无惧风雨与大海为伴
创先争优、兢兢业业奋战在海洋测绘最前线
他们,获取了南海宝贵的数据资料
填补了领域的空白
他们,把弘扬中国海洋测绘事业
建设海洋强国
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目标
他们是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南海探路者青年突击队
让我们走近这支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海洋测绘团队,探寻他们在海上风雨中奋斗拼搏的故事。

在西沙岛礁开展应急调查
今年春季作业高峰期的一天,在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南海探路者青年突击队(以下简称“突击队”)所在的测绘与地理信息室(以下简称“测绘室”),人员频繁出入,步伐急促。其中一间办公室内,测绘室主任周巨锁正和几个同事围在一起讨论着。“即将出海,我们正忙着完成出发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周巨锁讲到,每年上半年通常是他们出海作业的高峰期。而到了下半年,由于东北风渐起,海况往往会恶化,这会影响测绘作业的安全和数据的质量。
为确保每次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突击队员们力求将每次出海计划制定得更加详尽、精确。从方案设计、人员安排、船只租赁、项目统筹到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每一项细节都必须在出海前得到妥善处理。
在办公桌前,工程师徐超正专注地对着电脑屏幕制作表格。“这是我们即将进行的海外作业计划表。下周,我将前往湛江港执行多波束测量任务。”他指着屏幕说。这位被同事戏称为“手握数千万大项目的技术骨干”的年轻人,自2021年硕士毕业后便加入了突击队所在的测绘室。此次,徐超及其团队成员将出海近两个月,执行广东省近海海底基础数据调查专项(以下简称“大湾区专项”)的外业工作。该项目由南海调查中心联合多家单位共同承担,主要开展海底地形地貌调查、海底管线核查、近海海域海底沉积类型调查等工作。项目为期4年,今年将开展最后一年的外业调查,项目调查区域广、难度大。徐超刚加入团队就参与了如此重要的项目。他说印象最深的是,频繁出海、以船为家的工作模式。记得有一次出海归来,他皮肤变得黝黑,胡须也未经修剪,以至于家人几乎都没认出他来,还开玩笑说他像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物。

大湾区近海海域海底基础调查
在测绘室副主任刘蔚看来,参与重大海洋测绘项目虽然任务繁重、时间跨度长,确实辛苦。但令他感到欣慰的是,通过创新技术手段的应用,队伍的调查测绘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大湾区专项实施期间,他们面临着工期紧迫、任务繁重的挑战,同时还要应对台风频发和海上作业窗口期短暂的现实困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组织起足够的测绘人员、作业船只和调查设备,并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成了他们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多年来,刘蔚一直致力于无人艇协同测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他表示,通过采用无人艇协同测绘技术,可以有效减轻对人员和船只的需求压力,这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还能提升作业效率。
自2015年起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发无人艇测绘应用至今,队伍在应用无人艇进行测绘方面已日益成熟,这一技术已成为他们的常态化作业手段。在本次大湾区专项中,无人艇集群测绘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最高峰时有5艘无人艇同时作业,显著提升了测绘室团队的测绘效率。
“在2700平方公里的海域内,通过5艘无人艇的协同作业,我们仅用55天便完成了全面调查,这样的效率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对于无人艇未来在海洋测绘中的应用和推广,刘蔚充满信心。他解释说,目前他们所使用的无人艇大多采用双体船设计,这种设计使得船体的横向摇摆幅度较小,从而能够获取更加稳定和精确的测量数据。
在科技赋能下,队伍的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多次圆满完成国家和省市下达的海洋测绘任务。然而,海洋测绘工作很大程度上仍受天气条件制约,适宜出海作业的“窗口期”每年仅有几次。为了不影响项目进度,突击队成员常常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加班加点,抢抓时机。

在南极进行长城湾岸滩地形测量
在一次核电厂海域地形测量任务中,团队面临潮汐、天气等自然因素的挑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海湾内地形测量的作业效率。尤其是在大面积浅滩区域,只有在大潮期间才能获得更多地形数据。大潮每半个月仅出现一次,错过了这几天的“窗口期”,浅滩区域可能就无法获得有效数据,而下一次作业窗口则需等到半个月后。
为了捕捉最佳测量时机,测绘室副主任江林和队员们凌晨4点便开始准备,趁着最高潮时乘船进行水深测量,待潮水退去无法行船时返回,下午最低潮时再次出发前往潮间带进行测量。如此连续工作3天,他们终于获取了所需的海域地形数据,顺利完成了任务。江林回忆说:“那几天工作节奏非常紧张,同志们几乎没有休息,但大家都能理解,毕竟潮汐现象不受我们控制。”他们的辛勤工作最终赢得了肯定和赞誉。江林手机上的一条信息这样写道:“人员敬业,技术先进,设备精良!你们太棒了!”
江林表示,尽管出海调查工作非常辛苦,但每次得到这样的认可,团队成员都感到有无比的成就感。在突击队日常工作中,类似赶“窗口期”的故事时常上演。团队成员们认为,这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海洋测绘工作者职业精神和素养的体现。
近5年来,南海探路者青年突击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工作和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新时代新征程自然资源工作定位,党建与业务融合互促,凭借出色的表现,顺利地完成了多项调查测绘类项目。在基础测绘方面,牵头完成海岸带地理信息工程(2022年度)、大湾区近海海底基础数据调查、潮汕地区海底地形测绘、广东省海底基础调查专项等测绘项目,累计完成测绘面积近2.6万平方千米,完成图幅近2千幅。在海域海岛管理方面,牵头完成全国海岸线调查统计、南海区海岸线成果数据的审查、无居民海岛无人机巡查监管、海南省无居民海岛岸线调查、广东省养殖用海调查、全国滨海湿地类型调查(广东省区域)等调查类项目,累计完成大陆及有居民海岛9638千米海岸线调查,调查区域涉及南海区多个地级市的700多个无居民海岛,形成调查图斑近3万个。
在一个个海洋测绘项目的推动下,突击队在实战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如今已成为我国海洋测绘领域的一支“尖兵铁旅”。

执行第二次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

开展海岛地名调查
办公区内每个工位的玻璃上都贴着一个印有“南海探路者”图标的姓名牌。自2019年首次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后,“南海探路者”就成了这支队伍的标识。2023年,测绘室再获殊荣,成为“二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在前不久,这支年轻的队伍又入选自然资源系统青年突击队组建名单。这些名称带给这支海洋测绘队伍的不仅是荣誉,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成长。“我们这个队伍40岁以下的人占了绝大多数,大家干劲十足,战斗力强,老同志非常注重发挥‘传帮带’作用。”周巨锁说。在这个队伍里,80后已是“老同志”,成了带领年轻同事的“引路人”。
在创建“全国青年文明号”和自然资源系统青年突击队的过程中,测绘室团队扎实推进海洋测绘业务,每年完成的项目不少于30个,团队成员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持续增强。如今,在24名科研人员中,已有高级工程师3名、注册测绘师4人。曾经相对较弱的科研短板也得到补齐,突击队员多次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走进南海调查中心展览室,突击队所在的测绘室所获得的一个个奖杯赫然在目:2022年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银奖、2023年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金奖、2023年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铜奖……这些奖杯的背后,是突击队秉持“青春献岗,文明创新”这一核心理念,开拓海洋测绘技术新领域,取得一流业绩的集中体现。

2023年第21届全国青年文明号(二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

2017-2018年度全国青年文明号

2019-2020年度自然资源系统青年文明号

测绘室所在党支部荣获2022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

2023年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金奖

2023年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铜奖

2023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23年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22年中国测绘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多年来,这支队伍获取了南海宝贵的数据资料,填补了领域的空白;创造了以大湾区近海海域海底调查专项、无居民海岛岸线勘测为代表的多个行业内第一;承担了海岸线修测、地名普查、海域勘界、领海基点保护等业务,为海洋开发利用管理和海洋权益维护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青春无悔,披星戴月勘千岛万礁;创新无限,乘风踏浪测三海四洋。”测绘室办公区的这副对联,展示着这群年轻人拼搏奋斗、迎风战浪的骄人业绩,也激励着他们承载荣誉、砥砺前行的坚定脚步。

南海探路者青年突击队

这支年轻、技能精湛、成绩卓著的突击队,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自然资源系统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重要科技攻关任务中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做新时代的好青年,为南海局履行海区海洋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以青春之光,在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征程中,闪耀南海!
素材提供: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南海探路者青年突击队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1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