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在宛若“麒麟角”般美丽的红海湾,坐落着汕头海洋中心遮浪海洋站。郑国元是遮浪站的一名海洋观测工作者,入职7年来,他乐学善思,成为站里的“多功能型选手”,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海洋事业奉献青春的光和热。

2017年,34岁的郑国元独自背着行李,踏进了遮浪海洋站的大门。头1个月,他每天跟随5个观测班次,观摩每一个观测步骤,学习规范理论、实操;遇上仪器故障,便认真学习维修要点;遇到难题就记在本子上,下班之后仔细琢磨……跟班结束,郑国元主动申请上岗考核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在考核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2021年,中心给遮浪站下达了岸段监管巡查的工作任务,郑国元报名参加了无人机的使用培训。盛夏季节的遮浪站大院,阳光毒辣,海风潮湿,无异于一个“大桑拿房”。郑国元学习态度认真,从第一次试飞灰头土脸地抱着机器半路折返,到熟练操纵无人机在蓝色岸段拍摄,再到无人机出了小故障也能快速排查。他说:“仪器也是有灵性的,你跟它多亲近一分,它就多回报你一分,只有多摸多练,它才能听你的调配指挥”。
如今,上到无人机拍摄岸段图片、精密仪器维护,下到观测场草坪的修剪,站容站貌的打扫等,都能看到郑国元的身影,站里的大事小情他都记挂在心,同事都戏称他为“多功能型选手”。




遮浪站是汕尾岸段观测项目最为齐全的一个站点。在2023年第9号台风“苏拉”影响汕尾期间,遮浪站按照上级要求开展波浪加密观测,当时遮浪的风速已经达到11级左右,人手紧张、天气恶劣,郑国元主动承担起每小时的波浪观测工作。狂风、海浪、风里裹挟的雨滴,都无法阻挡他前往观测点的脚步。“这事在台风季节很常见,换作任何一个同事他们都会这样去做的。”他憨笑着说。
郑国元积极参与中心的出海监测工作,主动请缨到离岸边较远的站点进行作业。风大浪高,苦胆水是吐了又吐,连续20多个小时,他一到钟点就爬起来记录数据。“活总要有人干,不然会耽误整个工作进度的,一会儿下船我没有实验项目,我顶一下就过去了,让他们留点精力还要回去做实验呢。”

工作之余,郑国元喜欢拍摄和弹吉他,用镜头记录下海风轻拂的城市、路边绽放的野花;当夜幕降临,周围安静得只剩下虫鸣,他抱着吉他,用低沉有磁性的嗓音唱歌,让歌声在遮浪站回响。
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郑国元是遮浪站的一名普通海洋观测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岗敬业”的内涵。他的故事平凡而闪光,如同红海湾的波涛,鼓舞着身边每一个人。
撰稿:郭婷婷
图片:汕头海洋中心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1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