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风貌特写

【南海人物】深耕南海一线的“老黄牛”——余汉生

发布时间:2023-01-18 17:39来源:访问量:
字体:

今年1月,南海生态中心余汉生教授即将迎来退休。他是一位“老海洋”,自从1984年进入中心工作以来,就一直坚守在海洋监测第一线。与海同行将近40载,他始终坚持立足本职工作,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关键时刻知难而上。每年,他在海上作业时间超过100天。无论是简易的小木船、小快艇,还是各种调查船或直升机上,都曾有过他的身影。他的足迹遍布南海,见证了南海无数次日出日落。他说:“做海洋工作,就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有奉献的精神。”近40年来,余汉生就是本着这股不怕艰苦、不惧风浪的坚强意志,靠着“脚踏实地、深耕一线”的初心执着,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用高度的敬业精神、勤勉的工作态度、过硬的专业技术,确保每一项工作任务高标准、高品质完成。

说明: 图片

1988年中美西太海气调查(TOGA)航次,余汉生在做营养盐分析

战风斗浪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从90年代起,余汉生就作为中方现场实验室负责人,参与了南海局与美国合作的西太平洋海气作用科学研究,与香港环保署合作开展的香港水域环境调查、香港大型综合海洋环境调查任务和国家基线调查专项任务等。作为现场分析项目专家,他实现了流动注射分析仪的外业船舶现场分析,为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说明: 图片

90年代,余汉生参加中美合作调查航次(左一)

1996年参加珠江口生态监测航次,余汉生在操作绞车(左一)

2011年至2017年,余汉生担任港珠澳大桥环境影响监测外业调查现场分析负责人,面对为港珠澳大桥海域“把脉问诊”这个复杂繁重的任务,他一方面发挥多年来丰富的工作经验,与项目所涉各单位保持密切沟通配合,协调指导各环节有序推进;一方面率身示范,常常早上登船出海监测数据、采集样品,回来进实验室跟进测试分析,确保数据准确、科学。有人问他何必这么辛苦,他总是笑着说:“既然承担了这项工作,就要全力以赴,事事考虑个人得失怎么可能把活干好?”在他的带动下,团队成员凝心聚力,为港珠澳大桥这项“世纪工程”的海洋监测工作交出一份圆满的答卷。

2014年港珠澳大桥环境监测航次,余汉生进行水样采集

在中心的40年,也是余汉生与海同行的40年。他每年数次参加中心的各类海上监测调查项目,在南海远海复杂多变的外业状况下,多次解决棘手问题,使各项航次任务安全圆满完成。近年来,在中心承担的广东近岸海洋环境监测项目,余汉生多次作为外业实验室负责人,参与到项目管理、海上现场作业和资料审核的全过程,特别是每年一次的全要素航次,现场需完成十几个要素的分析,每个航次均有现场和实验室检查组进行专项检查。在这些项目的外业过程中,余汉生高标准严要求,严把数据质量关,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高质量的现场资料。

2015年南海海域环境质量监测,余汉生正操作采样绞车

精益求精提升实验室分析技术

余汉生担任化学分析室副主任,分管技术和设备管理。在任职期间,他对分管的工作尽心尽力,勤勤恳恳,认真对待各项事务,小到登记造表,定期查验,大到每年仪器检定管理,资产清查,旧设备报废。他不断思考提升管理思路,有效保障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有序管理。

在日常工作中,他在完成既定工作任务的同时,积极学习营养盐分析设备的维修保养技术,从日常调试维护到零部件更换、配件重装,为单位节省了大量的仪器维修费用。在实验分析方面,他作为营养盐项目的技术专家,不断提升营养盐项目的分析手段,牢牢把握分析数据质量关,加强了数据溯源手段,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和可追溯性。作为一名深耕海洋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余汉生也积极培养新人,通过“传帮带”,带领一批批的年轻同事们熟悉工作流程和掌握技术要点,逐步建立起一个高水平的营养盐团队。近年来,他所在的营养盐团队共接受各类国家级能力验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能力考核等考核任务多达几十项,均取得满意成绩,业内影响力不断提升。

勇于担当关键时刻知难而上

2022年11月海珠区的疫情防控期间,部分实验样品临近分析时效,大部分技术人员却因封控无法到岗。此时,已连续在外奋战85天的油田外业工作结束,正在返穗途中,余汉生刚好在这支队伍上。听说样品情况后,余汉生主动请缨,提出自己可以抵穗后驻扎实验室,完成紧急任务的样品分析。他笑着说:“刚好外业带的洗漱用品和衣物接着用,就当是在实验室里继续出海。”虽然家离单位仅数步之遥,余汉生出海近三个月归来后,连家门也没入,从海上外业无缝衔接实验室内业。在接下来近一周时间里,余汉生同几位中心同事驻扎实验室,终于完成了紧急任务的全部样品测试分析,确保了多个项目的顺利验收。他说:“作为生态中心的一份子,在工作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是我的责任。”

2022年疫情期间,余汉生在实验室分析样品

初心向海深耕一线的“老黄牛”

40年,犹如白驹过隙。从新兵到技术专家,余汉生教授也进入了退休倒计时。退休前的一个月,他仍坚守在艰苦的海洋监测一线。他说:“总结这近40年的工作经历,不敢说为海洋自然资源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也没有吸人眼球的丰功伟绩,但是,我敢拍着胸脯说,一直站在海洋监测第一线,我是‘老黄牛’之一。”

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不畏风浪、不计得失,正是这位海洋自然资源工作者的真实写照。